合肥的历史


  • 早期发展:合肥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。春秋战国时期,此地先后属楚、吴、越等国,后又复属楚。秦始设郡县,合肥属九江郡。西汉时,合肥县名始见于记载,属扬州九江郡。汉武帝元封五年(前 106 年),置十三州,合肥县属扬州九江郡36。
  • 重要的地理位置:合肥北倚江淮分水岭,南临巢湖,西望大别山区,东出滁(涂)水河谷,正处在江淮之间的中心地位。在历史上,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,是连接中原和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,也是军事战略要地。例如,三国时期,魏、吴两国在江淮之间对峙,合肥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1。
  • 城池变迁5:
    • 汉城:建武六年(公元 30 年),光武帝刘秀改九江郡为 “合肥候国”,坚镡为合肥候,精心守治百年,史称 “汉城”,位于今天四里河东、南淝河北、亳州路附近。当时合肥因处在长江与淮河之间,且夏季水量大时河道可直接通航,无论是商业还是战略意义都较为重大,这也是吴魏在合肥兵戎相见、争夺厮杀几十年的原因。
    • 三国新城:青龙元年(公元 233 年)魏军满宠上书建议造合肥新城,即 “满宠城”(现三国遗址公园),为抵御东吴而建的避水旱城。此城因完全为战争所建,生活设施薄弱,在 50 年后三国归晋就被弃用,迁回滨水的汉城。如今的三国遗址公园是在古城基础上修建,保留和发掘了一些当时的军事遗迹。
    • 金斗城(唐城):贞观年间(公元 627 年),因老城地势低洼,李世民命大将军尉迟恭在老城东南六里肥河南岸高地扩建新城,名 “金斗城”,新旧二城呼应,市场繁荣,史称 “唐城”。
    • 斗梁城(宋城):南宋乾道五年(公元 1169 年)淮西帅郭振扩建唐城两倍多防御金兵,金斗河入城基本形成今合肥古城的初貌,共建七门二水关,分别是威武门、时雍门、南熏门、德胜门、西平门、水西门、拱辰门、金斗河进城的西关和出城的东关。
  • 行政建制变化3:
    •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(25 年),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。汉献帝建安五年(200 年),废合肥侯国,复改为合肥县,扬州治合肥。
    • 三国时,合肥县属魏国淮南郡,为扬州治。西晋武帝太康元年(280 年),改九江郡为淮南郡,合肥县属淮南郡。东晋南北朝时期,合肥成为建康西面的门户,期间历经多次战乱与变迁。
    • 隋初设置庐州,唐宋沿用不改。唐初在故城东约四公里的肥河南岸一片高地上营建新城,称为 “金斗城”。经过唐宋两代五百多年的发展,到南宋时期已经比较繁荣。此后,元明两代不断加以增修和加固,形成了现代合肥旧城的规模。
    • 清咸丰三年至十一年(1853~1861 年),安徽巡抚治于合肥。民国元年(1912 年),庐州府废,合肥县直属安徽省。
    • 1949 年 1 月 21 日,合肥解放。2 月 1 日,将合肥县分为合肥市、肥东县和肥西县,合肥市人民政府成立,合肥市为江淮解放区直辖市。4 月,皖北行署驻地设合肥,合肥为皖北行署直辖市。1952 年 8 月 17 日,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合肥市为省辖市和安徽省省会。
  • 历史名人:合肥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名人,如北宋名臣包拯,他出生于合肥,为官清廉,刚正不阿,被誉为 “包青天”,其公正执法的形象深入人心。还有三国名将周瑜,他是东吴的重要将领,在赤壁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等5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